生物質顆粒成型機:“糧”“能”可以兼得
作為首席科學家主持的關于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重點項目“非糧柴油能源植物與相關微生物資源的調查、收集與保存”很快就要結題。“這是我國首次全面系統地對非糧柴油能源植物與相關微生物資源進行調查與評價。”邢福武說,這個歷時5年的項目“把全國柴油能源植物的家底摸清了”。 “摸家底”對于我國生物質能源發展來說,可謂邁出了最重要的一步。在可再生能源以及新能源中,唯有生物質可生產再生環保液體能源。隨著化石能源的日益短缺和環境污染的不斷加速,開發利用生物質顆粒機已成發展趨勢。 不過,世界上的燃料乙醇生產過多以玉米等糧食作物為原料。隨著國際糧價升高以及糧食安全問題備受關注,用糧食生產乙醇的生物質能源“與民爭糧”模式受到質疑。為此,在世界范圍內,科學家開始將目光投向以木薯、麻風樹、海藻等為代表的非糧生物質能源作物。然而,與國外的已成規模相比,我國現有的原材料如麻風樹、油莎豆、續隨子等,多為國外引種,不僅品種單調,而且產量低、含油率低。這導致油品生產成本高,且有些種子有毒,很難被老百姓接受。 “國家和地方相關部門各自安排自己的項目,顯得比較分散,研發種類單調,而且同一性質的項目重復立項,沒有協調各方力量進行頂層設計,浪費嚴重。”邢福武說,既有的研究僅是局限在某一種類或某一系統所關注的問題,并沒有做到聯合攻關,強強聯合,優勢互補。 專家表示,生物質顆粒機作為新能源是國家能源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生物質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非糧生物質能源作物的責任重大,摸清“家底”僅是第一步。 “對于現在發現的植物,要進一步篩選。”謝光輝解釋說,對于已經明確可產業化的重點植物,要利用現代生物技術提高品種抗旱、耐鹽堿和耐低溫等抗逆能力,同時兼顧產量和品質,創制有國際競爭力的、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能源植物新品種。同時,鑒于邊際土地是非糧生物質能源植物的目標栽種區,因此要加大科研投入,系統地在鹽堿地、沙漠地、荒草地等各種邊際草地篩選各地區最適宜的高光效及高抗性植物種類。 專家還看好季節非糧地,即可以栽種能源植物的冬閑田或秋閑田。在他看來,不影響糧食安全的前提下,這類土地的產出效率最高。而這需要國家作出相關調控和規定,才能“糧”“能”兩宜。 |
相關文章 |